2023-04-13 09:16:33
来源: 未知
阅读量:
2022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产教融合的良好生态,促进职业教育区域化、区域职业教育产业化、产业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职业教育领域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新范式。
促进职业教育区域化
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一,地方政府要依据区域特色合理制定配套产教政策。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不同、产业基础不同,所具备的特色产业各有差异,因此地方政府应在国家教育规划、全国经济一盘棋的原则上,因地制宜地分析区域经济特点,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架构需求与当地经济发展特征对区域职业教育的开展、实施进行有方向、有层次、有特色的管理,为区域经济量身定做符合自身需求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第二,要创立区域职业特色教育品牌。职业院校要挖掘本区域的特色,明确品牌定位。在结合区域历史传统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抓好、突出本区域特色,综合、全面地去评估区域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实行具有区域特色的办学文化与理念,形成具备区域办学特色和理念的发展模式,建立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特色品牌,以全力打造当地职业教育优势品牌,扩大职业教育展示优越性的窗口效应。
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第一,职业学校应面向区域产业进行特色专业设置。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受区域地理位置、自身资源和国家宏观战略布局影响,各地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征的产业结构布局。为切实推动当地产业发展,职业院校应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充分调研,把握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确立人才培养方向及产业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与区域产业相符合的特色专业,打造优质的专业教育,实现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与自身办学特色相契合,从而推动行业产业持续高效发展。第二,职业院校应面向区域产业进行院校发展布局。职业教育在完善专业设置的同时,还要注重优化职业院校的地域分布,根据本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产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职业教育资源以及产业资源,形成符合本区域发展的院校地域布局,并以此为根基搭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引导职业学校紧贴产业发展现状与就业形势,促进专业布局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对接,让当地职业教育和区域产业发展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优化区域间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职业教育扩充和延伸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规模、投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但客观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资源在空间上存在配置不均衡的现象,主要体现在财力、人力、物力的投入不平衡。优质资源整体分布不均、资源配置协作程度不高以及区域资源流通共享存在障碍的现状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制约着区域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为合理配置区域间的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教育区域化,我们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这一对矛盾,兼顾公平与效率。集聚优势资源的地区更要立足服务功能、彰显引领功能,牵头组建协同机制,搭起区域资源共享的“连心桥”。在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的东西部协作的同时,加大对职业教育落后区域的援助与扶植,为之提供优质师资力量、技术装备等配套设施,以促进东中西部和大中小城市的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职业教育产业化
紧盯产业发展,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要求有效对接。有机衔接教学内容与产业,是职业院校培养符合当地就业需求人才、匹配劳动者技术技能与市场岗位需求、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有力抓手。职业院校应做实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的调研工作,对标产业发展前沿,在此基础上将产业的知识、工艺、技术等素质能力整合至课程之中,形成与产业相契合的教学内容,提升课程的社会服务性。与此同时,还要实现教学内容适度提前,注重尚未广泛运用于产业生产却具有强大潜力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为产业长远持久发展蓄力。
紧盯企业需求,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第一,要为校企合作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可以加大力度宣传普及职业教育观念,举办校企共同参与的创新技术比赛,鼓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加深合作,营造全社会充分了解、积极支持、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为实现校企合作稳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第二,要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制度。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制度是提高校企合作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障,不可或缺。要依法突出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重要位置,依法规定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之间的权利与职责,完善制定务实、详尽的校企合作相关法律。第三,要搭建创新的校企合作平台,协调各方利益、促进合作共赢。一方面,要构建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共同组成的利益共同体,三者相为照应,共担责任、共享利益,为校企融合的顺利展开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要构建校企合作共同体联盟,依据产业链分工对人才类型、层次、结构的要求,实行校企联合招生,共建培训中心、共育技能人才;面向行业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行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
紧盯市场信号,要切实强化产教融合。产教融合作是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模式。第一,要协调职业教育和产业经济之间的发展规划。为了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应当着眼于实际,在深入分析研究职业教育与当地产业的关联、切合、衔接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和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第二,要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为职业教育与产业链的对接创造条件。现如今,产业发展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上,想要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必须在发挥现有优势特色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强劲引擎。第三,要构建全方位的产教融合模式。在实践方面,要加强产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技术交流合作,共同关注新技术的研发,为产业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能量;在办学方面,可以实行开放性办学,构建开放性的产教融合系统,推动职业院校与社会性组织、国际职业教育机构的深入合作,为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促进产业职业教育集群化
第一,服务产业集群化发展。产业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国家经济中的重要一环。为切实推动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增添动能,我们要实现产业集群化,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一方面,要通过实现中高本的职业教育衔接发展来助力产业集群化。以区域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深入研究我国职业教育的中高本衔接现状,从培养面向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入手,形成中高本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要基于区域产业特性建立高素质人才实训基地来助力产业集群化。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引入拥有充分实战经验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进入实训教师队伍,着眼于区域产业群特性,教授学生所需的理论基础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职业院校要以区域产业为依托,综合考量区域发展需要以及自身的情况,明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方法,瞄准重点行业的发展趋势,使得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相对接,助力产业集群化。
第二,推动专业集群化调整。专业集群旨在以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高的重点专业为主导,辐射带动其他相关专业的发展,以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一方面,要动态优化专业结构。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往往能够不断聚焦其办学服务专业范围,形成自身的专业办学文化传统与专业文化的沉淀积累。同时,伴随着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的不断出现,依托自身的基础性专业资源,动态地调整专业的功能构成以及专业的发展方向,使整个专业体系灵活而富有生机;另一方面,要整体重构课程体系。整合专业群中各个专业所共同要求具备的知识、技术和专业素质,助力学生建立起对职业领域的整体认知,掌握自身技能在职业中的通用性。根据各自专业相应的工作岗位,确定相应课程安排,让学生在相应的专业范围内有能力从事各岗位的工作。同时,密切关注行业发展以及市场需要,实时开发更新模块的教育资源,供广大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进行选择和学习,实现促进资源整合集聚、提升办学资源效益、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第三,助力岗位集群化转型。培育适应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直接目标。为此,要聚合岗位群,分别从岗位能力、岗位发展的角度培育适应岗位的人才,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在岗位能力方面,要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改造升级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知识理论、培训实训、实践创造”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技能课程,培养学生提高技术能力,以此顺利掌握多项适应岗位的技能;在岗位发展方面,要树立长远的职业观。不能仅仅关注适应当前岗位的能力,还要做到“思远志广”,时刻关注产业发展的前沿领域与核心问题,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技能素养,注重培养能够适应综合复杂岗位的能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